2021-12-27 16:23:30 296次阅览
提升职校吸引力、完善职普融通、加强校企协作——努力让每个人都有出彩机会
“孩子明年要参加中考,成绩一直提不上去,送他读职高,也是一种选择。”河南洛阳的方先生说起儿子升学,有了新打算。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到2035年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的总体目标,为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按下“加速键”。
那么,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果?从顶层设计到愿景落地,职业教育该如何走好每一步?
破解“重普轻职”,就业改变命运
山东小伙修晨今年从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进入某车企从事汽车装配工作。自称从小在学校没有存在感的他,已成为同龄人中的“隐形冠军”。修晨觉得,当初主动选择读职业学校是明智的。
初中三年级时,修晨的学习成绩一直徘徊在考取普通高中的边缘。“当时刚好有‘3+4’招生,我和家人商量以后决定报考中职学校。”修晨说。
所谓“3+4”,是一种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普通教育相贯通的试点学制。学生前3年在中职学校学习,通过专业技能+文化理论的转段测评后,后4年可以进入与中职学校联合办学的本科院校就读应用型专业。修晨认为,正是职普贯通的升学机制让他获得提升学历、改变命运的机会。
针对《意见》提出的加快建立“职教高考”制度、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提质增优等内容,北京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赵志群表示:“职业教育强调动手实践能力,普通教育侧重于抽象思维能力。加快建立‘职教高考’制度,探索出专业技能与文化素质并重的考试办法,有助于让动手实践能力强于抽象思维能力的职校学生,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
提起职业教育,60多岁的老孙还记得年轻时的经历。“我当时在农村老家割草喂羊,有一天听说西安的技校要来村里招生,特别兴奋。”老孙和几个同龄伙伴一起复习备考,遗憾的是,最终因招生名额有限未能如愿。
“当年谁要是能学一门手艺,进厂做工人,那真是脸上有光。”老孙的话不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制造业工人曾是年轻人理想的求职目标。但如今在老孙女儿眼中,顺利进入普通高中,通过高考升入理想大学,才是孩子成才要走的“正道”。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本是两种并行的教育类型,两条路怎么走成了单行道?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家长认为就读职业学校是“失败者”的被迫选择。北京某中学初三年级班主任玉洁发现,在帮助孩子升入普通高中这条路上,家长们会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却很少在中考前主动咨询中职学校的招生信息。“大部分家长都会将升学和就业与普通教育相关联,职业教育很少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
一边是家长们对职业教育“上不了大学、找不到工作”的怀疑,另一边是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过程中对高技能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高达1900万人,到2025年这一数字可能会接近3000万。职业教育对生源的吸引力不足,明显不利于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赵志群认为:“接受职业教育并不意味着‘低人一等’,在就业方面甚至更有优势。家长们要尽快转变‘重普轻职’的观念,以务实而长远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求学路。”
强化校企协作,助力学生成才
让学生真正掌握专业技能是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如何培养有真才实学的能工巧匠?记者听受访者反复提到一个关键主体:企业。
“在中职上学的时候,实训课用到的模型就是一些车企提供的。大三时我到企业里实习,学到的东西比前两年在课堂上多得多。”修晨认为企业是学本领的“第一课堂”。湖南信息学院财务管理系老师何翀敏也认为,理想的教学方式是由专业课老师带队,带领学生进入企业的财会工作场景,在实习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在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德国,企业与学校联合开展职业教育的“双元制”培养体系,成功向各个行业输送了大量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其中,企业承担了七成左右的培养任务,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被紧密联系在一起。
“企业是技术创新与应用的源头,什么样的岗位需要人、需要什么样的人,企业最清楚答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杨欣斌认为,校企协作是助力学生成才的关键培养机制。近年来,深职院与华为、比亚迪等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与企业同步更新的教学设备上,动手解决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
赵志群指出,对企业而言,校企协作看似是净投入,实则能够节省招聘成本,为自身发展储备一批“来即能战”的人才。职业学校在双方合作中,要敢于对理论和实践教学占比做出灵活调整,同时也要切实保护学生的实习实践权益。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刘兰明认为,要提升职业教育在家长和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根本方法是办好一批解决企业实际需求、教学质量高、就业前景好的本科层次职业院校。
革新教育模式,完善支持机制
作为一名刚从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的老师,何翀敏坦言,在应用型高校授课还有需要适应的地方,“起初我上课比较侧重于讲理论知识,但发现同学们对能够直接用于工作的方法更感兴趣”。
要想提升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需要一批“双师型”教师(通常指教师既具备理论教学素质又具备实践教学素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从2019年起,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人员中公开招聘。这意味着企业技术技能人才有望成为职教师资的主要来源。
“拥有职业技能的企业人才并不一定具备教学能力,因此不能直接把他们认证为合格的职教教师。”赵志群表示,当前各地对于“双师型”教师资格的认定方式并不完全相同,只有统一认证标准后,才能建立专业评估、教学能力测试等认证流程。
但是,如何吸引企业工作者到职校任教也是一个课题。“成熟的技术骨干对于企业来说是宝贵财富,而一般来说,职校能够为教师提供的薪资待遇又比不上企业。让一线人才全职到职校任教,可能会加剧产业人才紧缺的困境。”赵志群认为,“双师”培育要实现校企“双向奔赴”,既支持职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培训,也要完善校企互聘等机制,允许企业人员灵活从教。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许多职业院校不得不开展在线教学。但不少教师反映,理论课程从面授迁移至线上较为顺利,实习实训教学则受到较大冲击。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六成的院校实习教学和实训教学开展比例不足一半,超过1/3的院校完全没有开展实习教学。
对此,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韩锡斌认为,信息化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教学是未来职业教育教学的新模式。利用虚拟现实、算法模拟等技术构建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可以在5G技术的支撑下,为学生创造线上的实践环境。
“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具有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成本投入大、开发周期长等难点,需要在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中推进建设。”韩锡斌表示,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学校、企业、社区、政府、研究机构的多方参与,培育常态化的支持机制。
“职业教育是授人以渔。我们期待通过‘职教一人,就业一个,富裕一家’的方式,努力让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校长许建领说。